HTTP/1.1 200 OK Date: Sun, 03 Dec 2023 18:12:52 GMT Content-Type: text/html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Connection: keep-alive Vary: Accept-Encoding Vary: Accept-Encoding Set-Cookie: sl-session=TYEINaQWbmXj6hhP4wuNZQ==; Path=/; Max-Age=86400; HttpOnly 聚焦昆明“十四五”规划_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_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

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

规划全文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序 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市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昆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科学编制好“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我市进一步发挥好全省排头兵和火车头作用、建设辐射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意义重大。

    《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中央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的建议》、《中共云南省委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的建议》和《中共昆明市委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行为的导向,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 第一篇 开启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昆明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阶段,需要全面、辩证、长远的审视昆明发展基础、面临的复杂环境,遵循历史前进逻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呼应人民群众期待,齐心协力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克服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新旧动能转换影响等各类挑战,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较好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为开启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新征程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一节 历史性成就

    过去的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实现了新跨越,站上了新起点。

    经济实力跨越提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向集约、集聚内涵式发展方式转型,实现量增进位质优。经济总量在27个省会城市中从“十二五”末的第17位提升到“十三五”末的第12位,2020年达6733.79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人均GDP突破1.3万美元。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全省的贡献率分别超过27%、30%、31%,始终担当领跑全省经济的“火车头”。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由2015年的4.7︰40.0︰55.3调整为2020年的4.6︰31.2︰64.2。财政保障能力不断提升,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650.5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8018元和17719元左右,分别年均增长7.2%和9.1%,收入差距比由2015年的2.97︰1缩小到2.71︰1。

    产业能级不断跃迁。坚定不移调结构谋转型,全市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打造昆明经济升级版取得明显成效。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稳步发展,2020年增加值达312.35亿元,年均增长5.6%。新动能加速成长,先进制造业比重逐步提高,生物医药产业成为第四大支柱行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加速培育,云南新能源乘用车制造实现“零”的突破,5G智能手机实现昆明造,202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2102.93亿元,年均增长6.5%。新经济新业态不断融合,云南数字经济开发区、华为·昆明数字经济智慧园区、云南省区块链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区块链、人工智能、VR/AR等重点领域集群规模不断扩大,高原特色农产品等4条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通过国家验收。服务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发展态势良好,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入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城市,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4318.51亿元,年均增长7.4%。

    基础设施支撑增强。聚焦突出短板、保持有效投资,全力推动五网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互联互通网络基本形成,开通国内外航线396条,南亚东南亚航点45个(居全国第一位)。迈入高铁时代,市域范围内高(快)速铁路达5条。“环线”+“射线”的高速公路骨干网络初步形成,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2万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成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39.4公里,跃升全国第19位。国际能源枢纽初步构建,乌东德电站成功送电广东、广西,中石油昆明支线成品油管道、中缅油气管道及千万吨炼油项目等建成投产改变无油少气局面,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石油炼化基地和成品油集散中心。建设柴石滩水库灌区、滇中引水一期、4座中型水库等重大水源工程,城乡用水安全程度提高。国际物流枢纽、通信枢纽建设全面提速,京东“亚洲一号”、新加坡丰树集团航空物流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昆明,跨境多式联运取得突破,中欧、中越、中亚等国际货运班列双向稳定运行,成为西部陆海物流枢纽城市。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8T,成为全国除北上广外第四大国际通信业务出口局,入选全国首批5G试点城市,二环内实现5G网络覆盖。

    品质塑造提质加速。优功能提品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昆明市,安宁市、石林县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世界春城花都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城市绿地1559.15公顷,荣获联合国第十八届“国际花园城市”金奖。智慧城市建设拓展深化,率先实施“刷脸就行”试点工程,公共资源交易区块链服务平台“昆易链”正式启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提速,文物保护单位总量由2015年末的575项增加到643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保养率达100%。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有序推进,大健康顶层设计建立完善,健康城市基础夯实,国药集团、博奥生物、泰康人寿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昆明,大健康产业新兴领域不断拓展,昆明细胞产业园、昆明国际工业大麻产业园先后正式揭牌,2020年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12.3%,成为昆明支柱性产业。城乡融合步伐加快,理顺倘甸两区管理体制,晋宁撤县设区融入主城发展,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015年的57%提高到68.7%。“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创建提速。巩固提升104.39万农村受益人口饮水安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全市乡镇(镇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村庄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公交“镇镇通”覆盖率均达100%。

    开放水平明显提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开启内陆城市走向国际化崭新时代。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成立并加快建设,昆明综合保税区、高新保税物流中心、腾俊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设立。对外贸易稳中有进,累计进出口总额达569.7亿美元,进出口总量居全省第一位,与世界177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中的64个开展了贸易活动。GMS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落户昆明,成功举办了多届南博会、商洽会、澜湄展、农博会等国际性展会,为推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合作交流发挥重要作用。引进外资企业558家,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4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28.91亿美元,实际引进市外资金达6886.67亿元。国际友好城市(国际友好交流城市)达44座,基本实现南亚东南亚国家重要城市国际友好城市(国际友好交流城市)全覆盖。

    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坚持改革创新,区域竞争发展形成新优势。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持续提速,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和金砖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落户昆明,生物医药大健康、高原特色农业、信息及芯片产业等科创中心挂牌运营,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4家,国家及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总量达到78家,成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发展活力持续释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社会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成效。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机制等13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一网四中心”、“七办”模式打造公共资源交易的“昆明样本”。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施工许可、供水、供电、供气6项指标达到上海标准,营商环境年度评估排名大幅跃升,招投标指标跻身全国前列。

    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坚决守住扶贫底线、风险边线、生态红线,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彻底解决全市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如期实现三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4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9.58万户35.0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防风险能力不断提升,强化风险预警管控,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严格政府投资项目前置审查,坚决遏制违法违规举债,政府债务风险大幅降低。建立地方金融风险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持续推进违法借贷活动整治,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践行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导向理念,污染防治成效显著,滇池全湖水质从2015年的劣V类提升到Ⅳ类,为近30年来最好水质。阳宗海水质稳定保持III类,入选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率先在全省建立河道生态补偿机制。城乡绿化有力推进,累计完成营造林317.6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169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2%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保持前5名。“春城绿”、“昆明蓝”、“四季花”成为最靓丽的名片。

    共建共享程度提高。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以上都投向了民生领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实施名校、名师、名校长“三名”工程,累计新增优质学位7万余个,一本上线率由2015年的18.26%提高到29.13%,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8年。医疗资源提质增量,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80岁,医师多点执业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孕产妇死亡率首次实现个位数的突破,降至7.95/10万人,婴儿死亡率降至2.66‰,均优于全国、全省水平。社会保障更加有力,统筹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各项社会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到75.6万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每千名老年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25张。坚持以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实施“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探索推广“三社联动”、“五级治理”等先进社区治理模式,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雪亮工程”、“平安昆明”建设加快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群众安全感满意率由2015年的85.07%上升至2020年的94.95%,全市政治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公共安全指数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成为成功创建全国首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省会城市。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打好疫情输入阻击战和湖北驰援战,向15个国家19个城市提供帮助。制定全国首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域地方标准,在全省率先设置集中留验站,推动落实社会防控工作“四有”、“七到位”,在全国较早实现本土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双清零”,实现了确诊病例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稳增长“组合拳”精准有效,出台实施应对疫情稳增长20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条等政策,安排1亿元消费券资金,精准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

    第二节  主要问题

    对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昆明“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的基本市情仍然没有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仍然突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仍然不牢固。主要表现在:

    新旧动能接续转化缓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力支撑,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步伐缓慢的矛盾依然突出。产业“链”、“群”不强,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仍然居多,冶金、烟草及配套、非烟轻工等4个传统产业增加值占比近60%,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4个新兴产业占比不足20%,重工业靠资源、轻工业靠烟草的发展模式还没有根本性扭转。第三产业结构不优,新兴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足。科技和人才底子较薄。创新投入不高,科技研发投入在中西部城市中相对落后。创新环境不优,缺乏技术与资本对接的有效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科技进步贡献率60.0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创新人才缺乏,以院士、“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人才为代表的高端领军人才稀缺,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全要素生产率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16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城市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化特征不明显,区域性城市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还不够,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外贸依存度仅为14%,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程度不高,市场、资源、科技、资本、人才等要素集聚和协同能力较弱。

    民生保障存在短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幸福生活向往需求与现状保障还有差距。基础设施路网等级不高,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不足,优质医疗资源相对缺乏,公共安全应急体系不健全。社会事业财政投入和资源配置在城乡、地区之间不均衡,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建设较为滞后。公共服务供给财政保障机制、管理运行机制、基层人才培养机制和分工协作机制还有待健全和完善。

    第三节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市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必须立足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走出一条集约型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宏观形势复杂多变。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世界呈现竞争优势重塑、贸易规则重建、力量格局重构的叠加态势。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构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机遇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明确了发展方向,全省正努力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昆明发挥引领担当作用,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有利于昆明进一步放大独特的区位优势、开放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加快构建内外统筹、双向开放的发展格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发展战略实施,以及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滇中城市群引领支撑我国西南向全球战略布局纵深推进,有利于昆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领域和更广范围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引领的新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昆明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弯道取直、换道超车,加快科技创新驱动,推动产业经济跨界融合,抢占新经济发展制高点。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城市品质提升、营商环境改善等新发展支撑增强,有利于昆明在区域发展合作、汇集资源要素等方面形成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变发展机遇为发展动力,把资源市场汇集转化为现代产业聚集,把西南大门区位转化为国际门户地位,把要素流通能力转化为流动经济活力,把绿色生态品牌转化为城市发展品质,为在更高起点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昆明提供强大动力。

    挑战不容忽视。我市正处于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期、历史遗留问题消化期、新旧动能转化换挡期叠加的特殊阶段,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城市竞争进一步加剧,在同类城市中保持发展优势、追赶标兵面临较大压力,竞争新优势尚未充分厚植。人口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凸显,老龄化程度加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新型城镇化水平不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尚不稳固,各类风险隐患多元、多样、多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夯实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奋力开启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新征程,为把云南建设成为